澄澈的海水、鹹鹹的海風,在鹽分地帶上築起在地文明。
海邊的鹽,平原上的糖,是台南的味覺記憶,豐富料理的緣起。我們向海走去,看「井仔腳瓦盤鹽田」在細數不盡的歲月下,靜謐沉澱出鹽與人的今昔足跡。
1818綻放起,鹽花盛開200年
暮垂天際,一襲「火燒雲」照亮一畝畝瓦盤鹽田,讓北門的這個地塊得著「台灣36秘境」的美名。
由鄭成功軍師陳永華構想出瓦盤鹽田開始,締造了台灣特有的鹽田型態,讓獨步全球的製鹽方式,走進在地,成為老台南人的一段記憶。1818年移居到這的鹽民們,由一口甘甜水井,而為這片略呈半島狀的濱海地帶取了「井仔腳」這名字,此後的200餘年,日復一日的為台灣島上的人們,曬鹽、製鹽,由鹽田中的清透海水,沉澱出深厚的在地人文。
鹽田深藏著人文與生態勝景
由北門潟湖開始,久遠之前開墾的老鹽工們,嶄露善用地勢的古老智慧。引來經過潟湖沉澱淨化後的海水進行曝曬製鹽,讓鹽產雜質就是少了點,使先民開始就是吃得健康、吃得乾淨了些。
養殖人家排出的蚵架、採收的竹筏,再到鹽田上,引水、曝曬、扒鹽的鹽工,一幕幕南方象限下的潟湖人文政在這裡上演,帶上豐富的濕地生態、水鳥飛舞,在自然的律動與人文的生動中,刻畫出在地海岸線上,鮮明的台南印象。
水面下的馬賽克,是智慧更是美學
「瓦盤鹽田」係採碎瓦拼貼作為鹽田底盤,呈現出來的馬賽克美學,是用來加速鹽結晶形成的加熱器。破碎甕瓦化身為結晶鹽份的晶盤,擁有更勝傳統土盤吸收輻射熱的效能,使鹽田中的鹵水受熱益加迅速而充分,讓產出的鹽巴口感顯得特殊而爽脆,嶄露了先人的智慧、工藝的美學。
整修有鹽質的瓦盤,看見高顏值的人文
這美不勝收的景緻,是晉基所熱愛的,它演示出這片土地上,人、自然、生態獨特珍貴的一面,同時,寫實的紀錄這島嶼上人群活動的發展歷程、人類文明的知識進程,更是屬於台南海邊人的生活記憶、傳承。
於是,晉基的我們對這片美好景致的喜愛熱情,以建築的專業傾注其中,透過對瓦盤鹽田中的瓦盤與展場維護,讓它得以長長久久獲得妥善保存,一個世代再一個世代的展示在每一位台南人眼前,將這篇歷史、這幅美景,鮮明深刻地留在他們心底,盼能激起他們對在地人文的熱愛,和我們一同疼惜台南珍貴的自然與人文。
晉基的文資保存,晉級的台南人文
2009年8月公告為歷史建築的「井仔腳瓦盤鹽田」,為台南獨到的人文景致繼往開來的傳承延續,晉基的我們用最自信的建築專業,為這歷史景觀的保存貢獻微薄心力,進我們所能為維繫台南文化資產提供協助。
晉基熱愛台南文化的心,也讓「井仔腳瓦盤鹽田」成了第二個晉基技術協助整修、維護與保存的文化展場,我們以最實際的行動,給予這個對地方人文進程的紀錄與見證,獲得完善的照顧,能妥善安然的繼續在北門、在城市濱海的一個角落上,傳遞、訴說先人的篳路藍縷,過往足跡,如何在時間推移裡紮根地方、發展開來,成為今日我們熟悉、看見的台南,願您我一同愛惜。